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一章坚韧不屈 (第3/4页)
#8236;的。们他同情与们他留在起一的国王,而批评大臣们抛开了家国,并且乎似是在支持法国激烈攻击们他的国王和家国。在英国,对比利时投降的批评不象法国那么偏激。丘吉尔于5月28⽇在下院宣布比利时军队投降时,要求英国民人暂时不要对比利时国王的行为作出判断,尽管个一星期后以,出于同法国团结的需要,他的措词要严厉得多。 比利时府政希望并预期能与法国协力坚持同德国斗争,但是这种期望注定不久就要落空。在法国投降时弥漫于波尔多的瓦解和失望的气氛中,比利时府政只得承认,们他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法国为榜样。这个决定受到了新任法国外交部长保罗?博杜安的影响,他在6月18⽇诉告⽪埃洛,法国准备缔约停战,它无法在洲非继续斗争下去。他认为,英国很快就将效法法国,向德国人求和。大臣们试图同留在比利时的国王联系,目是的要派两个人回国,讨论采取何种步骤同德国展开和谈。利奥波德通过他的內阁长官弗雷德里克回答说,他⾝为战俘,无权过问政治。弗雷德里克还说,他个人认为,⽪埃洛及其同僚们是还不回比利时为妙。比利时府政作了一切努力,要同德国府政接触,以商谈条件,都被置之不理。1940年7月20⽇,德国驻比利时当局颁布命令,噤止⽪埃洛府政的成员回比利时。 7月,已被授与特权担任比属各殖民地行政大臣的德?弗勒肖韦尔和财政大臣居特由府政派往伦敦,就比利时的财政和殖民利益与英国府政磋商。与此时同,其余的大臣留在法国。们他既被德国府政置之不理,又受到利奥波德的冷遇,后最维希府政还在德国的庒力下停止供给们他经费,们他的处境每况愈下。8月20⽇,在法国的比利时府政解散,⽪埃洛和斯巴克离开法国前往西班牙。们他在10月得以到伦敦与德?弗勒肖韦尔和居特重聚,组成比利时流亡府政,继续与英国并肩战斗。到1936年,纳粹德国的迅速重整军备已使许多⾝居要职的比利时人确信,可能发生法-德战争,而们他
己自避免卷⼊的唯一希望,在于奉行一种更加立独的政策。比利时不再能依靠际国联盟的保护,而它作为这个联盟的一员所承担的义务,却可能把它卷⼊战争。洛迦诺公约规定要承担的军事义务是沉重的。 利奥波德国王及其军事顾问们认识到,要对次一进犯作任何认的真抵抗,就必须加強比利时的军队,而这种政策在国內却很少有人支持。1936年1月提出的延长义务兵役年限的议案,在国內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于2月底被议会否决。反对的意见既来自社会党,也来自佛兰芒人的各政党,它们不准备支持任何加強比利时军队的措施,唯恐样这做将在战争中增进法国的利益,而不能促进比利时的全安。它们深为怀疑1920年的法-比军事协定,这个协定仍然有效,然虽其中有些条款经已过时了。3月6⽇,比利时府政得到法国的同意,废除这个协定。参谋人员之间的会谈将继续下去,以履行两国根据洛迦诺公约而达成的协定。 第二天,德国的武装队部违反洛迦诺公约开进了莱茵兰。 英、法两国未能相应地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以坚定比利时导领人奉行立独政策来寻求全安的决心。不能指望民人阵线导领的法国或鲍尔温时代具有和平主义思想的英国会得到比利时人的信任。看来英国和法国要么未曾觉察到,要么是有没力量来对付德国重新略侵的⽇益增长的威胁。 1936年1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