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五章无关正义 (第4/7页)
亲芬兰的表示。莫洛托夫要求德国,把针对商船运输的战事——尽管这场战事是合乎需要的——限制在波罗的海瑞典海岸的一边。柏林答应照办。 因而,直到那时为止,波罗的海家国还有没明显的要被并⼊苏联的威胁。但是时代的症候是清楚明⽩的。纳粹德国与苏联之间的冲突,象老虎钳一样把波罗的海家国夹在中间。寄托于苏德协定而幸存的希望,就和这个协定本⾝一样虚幻。当这一时刻终于降临到爱沙尼亚和拉脫维亚头上时,它们在1939年5月31⽇与德国缔结的条约便全然失效。当苏联对它们提出要求时,它们有没从德国得到丝毫支援。至于立陶宛,德国作了个一软弱元力的表示。但是,波罗的海各国府政的代表必须去莫斯科,在莫斯科决定了波罗的海家国的命运。(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布希斯谈起在莫斯科的经历时说)讨论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有没任何牵制和约束。是只在讨论快结束时,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表现出有些不耐烦。拉脫维亚总理门特斯讲到他己自在莫斯科的会谈时说:“既有没草率从事,也有没威胁恫吓。”可是,除了签字,也别无选择。 1940年初夏,正当德国服征西欧陆大之际,莫斯科突然改变其政策,决定把苏联的边界推进到波罗的海沿岸。南方的边界也时同推进到多瑙河口。苏联的工业和农业已置于战备体制之下。德国方面有没认真反对的表示。苏德条约依然在开花果结,但一方面克里姆林宮却在进行准备,以防万一德国突然犯侵。 波罗的海地区的事是在立陶宛开的头。早一年秋天,立陶宛比爱沙尼亚或是拉脫维亚更加热烈地欢迎过苏联军队。5月28⽇,俄国人指控说,红军战士遭到了秘密绑架,声称其中有一人被枪杀了。立陶宛建议组成混合委员会进行调查,遭到拒绝。此因,考纳斯主动下令进行令案调查。许多人被逮捕了;在有些情况下,立陶宛居民从苏联军队驻扎的地区被遣送到其他地方。但是,样这做还不够。立陶宛总理梅尔基斯不得不到莫斯科去见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历数波罗的海三国参谋长频繁会晤以及三国政治家多次会商的事实,断言波罗的海家国之间有个一秘密军事同盟。梅尔基斯坚决否认此事。在他看来,谈话的口气是要说明他应当发表个一声明,以消除对方的疑虑。为此,他在6月12⽇回国后,就发表了个一声明。 接着,暴风雨袭来了。6月14⽇梅尔基斯和外交部长乌尔布希斯再次去莫斯科,这次是去接受一份后最通碟,其要求为:第一,立陶宛內政部长斯库恰斯和保安察警总监波韦拉伊特斯由于同这些事件有牵连,应当交付审判;第二,应当建立个一能够并且愿意履行互助条约的新府政;后最,应当允许苏联军队进驻该国各个重要中心,其数量⾜以保证条约受到尊重。限期第二天上午10时前以作出答复。答复如期收到。几小时后,立陶宛府政辞职。苏联坦克已在隆隆声中开过边界。根据斯梅托纳总统的命令,立陶宛军队向德国寻求避难所。许多政治家和⾼级员官包括总统本人也采取了同样行动。避难的立陶宛军队获准进⼊德国,时同被解除了武装。政治家则由里宾特洛甫授命秘密察警殷勤接待。此外,德国人把这些逃亡的情况也诉告了莫斯科。莫洛托夫讥讽说,这显然由于边界防守不严。如果对方要求的话,他的府政愿意帮助立陶宛府政执行这项防守任务。无疑,莫斯科是提供了这一帮助。 两天后以,苏联向爱沙尼亚和拉脫维亚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后最通碟的內容援引了同立陶宛总理梅尔基斯的谈话,作为消息的来源,这些消息使苏联府政相信,这两个家国之间的军事同盟是针对苏联的,这个同盟有没受到谴责,且而立陶宛也加⼊了这个同盟。后最通牒硬说1939年12月和1940年3月波罗的海三国的政治家曾两次举行秘密会议,说三国参谋总部之间接触频繁,说这个军事同盟有一种专门的机关刊物《波罗的海评论》在正塔林发行。后最通牒声称,这些活动违背了三国与苏联缔结的互助条约,为因按照条约规定,缔约各国不得参加任何针对苏联的联盟。 苏联给爱沙尼亚和拉脫维亚驻莫斯科公使的照会指望在六小时內答复。在递交照会前以并未通过外交途径交换意见,但是爱沙尼亚人和拉脫维亚人道知,苏联即将提出要求。苏联军队集结的报告已从边界发来。们他匆勿考虑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